close

原本以為看如懿傳像是一場心理療程,會隨著結局而達到淨化的效果。結果現在我心臟的狀態又回到最差的時候,想到劇情的每一幕就心痛。

為什麼呢?

大概是因為如懿傳寫出了一個不同於俗世的自由結局吧?小說版的如懿最後給了令妃一個星火,由海蘭在不同心理操控上讓令妃付出惡果。電視版則改寫成讓如懿和甄嬛聯手(好強),加上更強大的海蘭!

但比起大家注重的復仇橋段,我更喜歡的是那斷髮後的如懿,甚至沒有台詞,一個挑眉都是戲啊。

   

       

「我做這個皇后已經做得厭煩疲倦,不想再忍了!」後期的如懿,遇到任何委屈都不解釋,還只關心別人。我覺得如懿傳寫出了另一個新高度,就是對愛情的洞察力:斷、捨,離。

  

我不喜歡甄嬛傳裡面的甄嬛,因為她看清楚和君王的婚姻是一盤棋,和人的互動也是。所以當她也開始算計時,會是最可怕的。如果世俗的綠茶小姐用盡一切心機想要上位獲得利益,你會覺得正常啊。但如果是你信任的人這麼做,我想一般人都很難承受吧。戲劇要寫比我們稍微好一點的人,做高貴的事,就這點我一直不太喜歡甄嬛。

人們也期待如懿這麼做,她可以報復害她失寵的阿箬、高貴妃和富察皇后,她可以恨衛嬿婉,她可以妒忌舒妃和容妃,但她處處只針對乾隆。

被打入冷宮差點死掉以後,那眼神死和甄嬛象徵性敷衍一下不同,如懿表達出完全對乾隆的失望,那態度嚇到乾隆了。第二次被誣陷不忠時,惢心為了她去慎刑司讓腳有終生的傷害。她問乾隆,信任還需要對惢心用刑的理由,乾隆說要證明給前朝看如懿的清白,如懿反嗆你和我的關係,原來小於世人的眼光。

她對惢心說那原本相知相守的另一半在這次事件後她看清了,婚姻只是形式而已。

  

(如懿唯一一次反擊就是為了幫惢心復仇!)

在準備那麼多次失戀如何調適心情(錄六次),我常提到失戀會難過其實是想錯了對方有多好這件事。

如果對方對你很好,就不會劈腿。就不會對你猜忌,怨恨你,就不會無視你。如果你和對方感情真那麼好,也不會走到今天這一步。

其實我很不喜歡看宮廷劇,無論那男性至上的價值觀,後宮最看重的恩寵、婚姻和對孩子就是未來和期望寵愛都是我最討厭,甚至噁心的幾件事。

如果你也覺得有一絲絲不舒服,那就代表你也討厭這樣虛偽的愛情吧?如懿喜歡的愛情,是對方和自己有共鳴,是對方願意為自己想,兩人一起克服問題,就像她喜歡的那株綠梅。 

但是綠梅枯了,怎麼嘗試也不能喚回。幸福本來就不是一個徵兆就能成為全部。所以她沒有回頭再看乾隆一眼,沒有收回冊寶,沒有再見海蘭她們。在最後的最後,想得是快樂的事。

乾隆和如懿最後一次見面時,如懿最後一句話是「皇上,你知道蘭因絮果這句話嗎?」 

如懿從少時的遺憾,最後明白了 「花開花落自有時」 ,那時不恨了,也不愛了。 

過去的對方對愛情的重要面向,根據心理學的分析,是來自第一眼印象中讓愛情能維繫的方式。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談愛情時也談過這過去的甜美愛情,它是能讓愛情走向幸福的關鍵,在兩人共同成長下變成愛情的德行。

但是,亞里斯多德卻說愛情很難走向終點,在對方不是過去的那個人時,我們該學習在什麼時間點分離,分離不是讓自己當壞人把過錯的攬在自己身上,也不是等著對方說分開。我們都知道那刻會來,只是不想面對而已。

但亞里斯多德最後補充,只要我們記得這段緣分就夠了,因為那是讓自己心動的瞬間,是自己無法忘記的那段時光。

比起得到浪漫的愛情,能真正理解愛情是什麼,往往花掉我們一生的時間。

過去的對方為什麼那麼重要呢?

對我來說,若有一個人能讓我的一生有一刻覺得自己活著真好,能相遇就是奇蹟時。餘下的一生,心痛大概就是這奇蹟和延長時間需要付出的代價吧。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愛的二分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